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为物联网应用装上“智能大脑””

新闻

【限时特惠】小米RedmiBook 16 2024:政府补贴立减20%,轻薄商务新选择! 【限时特惠】小米RedmiBook 16 2024:政府补贴立减...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一款高性能、轻便且价格亲民的笔记本电脑,无疑是学习、办公和娱乐的理想伙伴。小米R...

财经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复苏主攻六方面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复苏主攻六方面

21日,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这是...

创新

发挥技术优势 主动参与抗疫 发挥技术优势 主动参与抗疫

传递信息助力抗疫,支持企业线上运营,开放直播与行业融合……快手科技第一时间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向武...

  • 智能无人开采:能源供应的硬核力量

    “知道它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4月9日,谈及智能化无人采矿,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枣泉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翟文,对着记者连说几个“没想到”。 大年初三,枣泉煤矿收假复工的日子,不料新冠疫情将一部分回老家过...

为物联网应用装上“智能大脑””

发布时间:2019/05/29 新闻 浏览:672

创业者首先要知道这个行业的大趋势是什么,顺势而为。第二,要很专业地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第三,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
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牛昕宇
本报记者  李辉报道
2018年11月30日,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电子信息行业总决赛在深圳迎来了巅峰决战。站在总决赛的舞台上,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牛昕宇充满激情的表现,不仅赢得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也深深打动了评委,7位评委中有2位评委向他发出邀约卡,准备赛后进一步对接交流,寻找合作机会。鲲云科技的项目备受看好,最终获得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电子信息行业总决赛初创企业组二等奖。
回首创业历程,牛昕宇说,迄今为止,自己人生中收获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创业。
  从学霸到创业者
在别人眼中,牛昕宇是一名标准的学霸。他从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来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继续深造,接连拿下硕士、博士学位,之后又成为该学院最年轻的助理研究员。
2015年年底,当时还是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的牛昕宇,在国内一个学术报告会上作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芯片应用的新技术突破研究”的分享,受到现场几位投资人的关注。他们主动与牛昕宇联系,并表达投资意向。这次接触,让牛昕宇看到国内人工智能市场的发展前景以及自己idea落地的无限可能。
“人工智能芯片是我读博士时的研究课题,我带着研究生团队给包括JP摩根这样的金融企业做过相关的研究工作,这让我感觉到这块市场有很大需求。”牛昕宇说,“如果我想在人工智能芯片领域做出成绩,要么继续做学术带科研团队,要么创业。而我希望把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一些idea在产业落地,进行实际应用。因为对于工程人员来说,这是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是继续在高校里任教,走学术路线?还是出来创业,走商业之路?牛昕宇心里已有决定。
“回到伦敦以后,我和导师陆永青(Wayne Luk)院士谈了创业的想法。没想到陆永青院士非常支持我创业。”2016年年初,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陆永青、牛昕宇和蔡权雄在上海联合创立了鲲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还在伦敦建立实验室,主攻人工智能在物联网领域的应用。
“我们算是一家技术驱动型的公司。”牛昕宇说,“创业之前,我们跟一些企业有合作,他们比较认可人工智能这个方向,而且2016年公司成立时,人工智能芯片还没有现在这么火。而我们有多年技术积累,能把人工智能芯片产品做得很好,这就是我们创业最大的初衷。”
“成立之初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人才。公司刚建立需要优秀的人才,核心团队方面,公司核心的技术主管都是我在帝国理工学院的同学、同事,他们原来在大公司都做到比较高的职位,工资待遇也还不错,要说服他们加入公司,就要让他们相信我们能够成功,而且是在做一件很有价值的事。”在牛昕宇看来,对于创业企业来说,做好两件事很重要,一是要把产品做出来,这就需要组建非常好的团队;一是把产品卖出去,这需要建立好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渠道。“这是很大的挑战。”
牛昕宇认为,要做好以上两件事都需要建立信任关系。“你要让创始合伙人和公司同事相信,你能够做成这件事,他们才会认可你;要让大家觉得做好这件事情以后,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他们才会加入。同时,要让客户信任你,相信你的新产品确实是最好的,能够带给客户更大价值,他们才会与你合作。”牛昕宇说,“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核心,都是信任。”
鲲云科技的英文名为Corerain。core有计算核心的意思,而rain则代表数据流过。 “鲲云”这个名字灵感来自庄子的名篇《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牛昕宇说,希望鲲云科技有朝一日能随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成为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人工智能芯片的公司。
  遨游人工智能蓝海
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每个物联网节点都需要高性能的专用芯片。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不同领域应用场景的落地,都将给人工智能芯片带来新的需求和挑战。
“现在到处可见人工智能的热潮。全球1/3半导体产业的采购地都是在中国,国内从政府到企业、到个人,都对人工智能的技术非常关注,回国发展是很好的时机。” 牛昕宇坦言,“我们可能是运气比较好,在很多人还没有关注这个行业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在做这件事,在这个领域已经有多年技术积累。”
鲲云科技联合创始人及首席科学家(CSO)陆永青深耕定制计算芯片领域30余年,是该领域的全球行业权威,参与开发全球首款针对定制芯片的高层编译软件Handel-C, 率先在金融领域和AI领域运用定制计算技术。鲲云科技成立后,陆永青在确定科研及产业方向的高层战略、平台合作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在技术转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把关的角色。
“公司的目标是为物联网应用装上‘智能大脑’,提供下一代人工智能计算平台,通过基于定制数据流(CAISA)架构的高性能芯片,解决从顶层算法到底层硬件的自动编译,实现零门槛的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牛昕宇介绍。
得益于深厚的技术积累,鲲云科技自主研发出的数据流芯片引擎和端到端自动编译开发平台,填补了国内外人工智能平台底层硬件的支撑空缺,支持大规模深度学习网络在低功耗环境下高速运行。牛昕宇说:“这保证了我们的技术能高效快速地在各垂直领域实现无门槛的快速规模化落地,实现快速从硬件、软件、系统和算法一体化、从0到1的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
“与其他公司相比,我们的优势还是在技术方面。在AI芯片行业,我们不管是在芯片架构、开发平台,还是在各领域算法等方面都有全套的软硬件开发技术。这意味着我们在产品上能够提供高性能的解决方案,另外,我们还可以快速在某个领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牛昕宇透露,目前,鲲云科技已与多家行业巨头达成战略合作,明星产品“星空”“雨人”芯片平台已在航空、航天、电力、安防、教育、工业监控、智慧城市等领域落地。
“芯片是一个全球化竞争的行业,必须站在国际化舞台上证明自己。在易用性、功耗等各个指标上都能领先。对于客户来说,哪个产品最好用,性价比最高,用起来最好,肯定就会选它,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牛昕宇坦言,目前鲲云科技发展得不错,已于2017年实现盈利。成立至今,鲲云科技已经完成了天使轮、Pre-A轮和A轮的数千万元融资,更于近期成立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研究院,目前已申请30余项国际和国内专利。
“人工智能芯片的开发技术需要多年的经验积累,不止要做一个新的架构,还要去做整个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对接。与此同时,要根据客户反馈来不断迭代底层构架。一方面要保持技术的领先型,计算和能耗也要保持绝对的优势,而更重要的是与市场紧密结合。产品开发终归是要回归市场,因而必须迎合市场需求,才能够保障用户的体验度。”牛昕宇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企业参与进来,大家一起推进技术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没止境的过程
如今,在业界各种峰会上经常可以看到牛昕宇的身影,他在不断向外界传达鲲云科技的愿景,开始从一个学术研究者转变为一个创业者。对于创业企业如何发展得更好,他也有自己的见解。
“每个阶段,企业都需要更好的团队不断进行技术研发,然后把产品落地,这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包括营收资金、风险投资的支持。最核心的问题,是怎么把产品做到最好,跟市场上的合作伙伴产生联动,最终实现产品落地。可以说,这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牛昕宇表示。
“当你非常认真地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时,当大家都很认可这件事情时,会非常有成就感。”牛昕宇举了一个例子,“前一阶段,一个最新的技术研发成功后,大家虽然很累,但是都很开心。因为我们还是一个比较偏工程师文化的团队,当我们觉得这件事情是真正有价值时,状态就会很不一样,大家一起把这件事做成了,成就感会非常强。”
牛昕宇对科技领域的创业者给出3条建议。首先,一定要知道这个行业的大趋势是什么,顺势而为。比如说当移动互联网六七十亿的设备数量升级到物联网几百亿数量的时候,这里面需求广阔,机会非常多,顺应这个势头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要专业地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在大趋势里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你能做什么,其实是由你擅长做什么来决定,而不是由你想做什么来决定。第三,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做好自己擅长的东西,不擅长的东西交给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牛昕宇用《道德经》里的这句话,为自己的建议划上句号。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