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粤港澳会计业“续约”:凝聚粤港澳共识,合力打开国...
“最近三年,我们感受到大湾区的发展确实在提速。目前我们的跨境业务占比已达约1/3,还有很多跨境服务需求正在对接中,相信跨境业务比重很快会突破50%。”12月11日,在《粤港澳会计师行业发展战略协议(2024)》(...
创新
-
智能无人开采:能源供应的硬核力量
“知道它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4月9日,谈及智能化无人采矿,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枣泉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翟文,对着记者连说几个“没想到”。 大年初三,枣泉煤矿收假复工的日子,不料新冠疫情将一部分回老家过...
中科院科研人员开发盐碱地改良新技术
发布时间:2019/12/10 创新 浏览:543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了解到,该所研究员王志春团队开发盐碱地精准改良新技术,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苏打盐碱土改良剂,研究成果已在东北松嫩平原西部苏打盐碱地推广应用。
王志春介绍,盐碱地改良是世界性难题,实践证明,传统的通过引水灌溉冲洗降低盐度的方法,无法保障前期作物取得经济产量。特别是东北松嫩平原西部5595万亩盐碱地,土壤碱化度高,养分有效性低,盐碱度空间差异显著,难以实现大面积治理利用,如果统一采用同一种改良措施,会导致生产投入加大,造成资源浪费。
为解决这一问题,该研究团队从2009年起开展土壤盐碱化空间变异特征研究,建立土壤盐碱化程度定量诊断和定位分区方法,开发基于土壤盐碱空间差异的“苏打盐渍土精准改良技术”,获得2019年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此外,团队还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苏打盐碱土改良剂“脱碱1号”。目前研究成果已在吉林省西部苏打盐碱地区累计示范推广110万亩,实现水稻年增产2500万公斤。
“精准定位,有助于降低改良成本,缩短改良周期,实现土地质量整体提升。”王志春说,接下来还要深入研究如何降低盐碱对养分有效性抑制作用,进一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导水性能。
据了解,中国约有15亿亩(1亿公顷)盐碱地,限制了农业生产和植被生长。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外科研工作者通过化学改良、种稻综合改良等技术,致力于将贫瘠的盐碱地改良成耕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上一篇: “螺旋光”将图片信息存储能力提高100倍
下一篇: 加强绿色化学研发 推进农业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