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粤港澳会计业“续约”:凝聚粤港澳共识,合力打开国...
“最近三年,我们感受到大湾区的发展确实在提速。目前我们的跨境业务占比已达约1/3,还有很多跨境服务需求正在对接中,相信跨境业务比重很快会突破50%。”12月11日,在《粤港澳会计师行业发展战略协议(2024)》(...
创新
-
智能无人开采:能源供应的硬核力量
“知道它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4月9日,谈及智能化无人采矿,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枣泉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翟文,对着记者连说几个“没想到”。 大年初三,枣泉煤矿收假复工的日子,不料新冠疫情将一部分回老家过...
吴江:“两根丝”上舞动的创新之变
发布时间:2020/09/29 新闻 浏览:465
本报记者 李洋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有“两根丝”名扬天下:一根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之丝”——丝绸,另一根是近年来新崛起的“科技之丝”——光纤。这“两根丝”不仅连接了吴江的过往,更记录着吴江在信息化浪潮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沐浴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吴江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步伐,由“线”到“面”,丝丝入扣,培育出电子信息、丝绸纺织、光电缆和装备制造业四大主导产业,催生出恒力、盛虹、亨通等行业领跑企业,创造了“吴江经验”,综合实力走在全国百强区(县)前列。
传统丝绸产业不断延伸
吴江是我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便有“丝绸之府”的美誉。从曾经“日出万绸、衣被天下”,到如今的“全国丝绸纺织生产看吴江,价格指定看吴江”,一缕丝绸串起千年时光。
近年来,随着“上久楷”宋锦、太湖雪丝绸等品牌不断打响,吴江将丝绸纺织产业版图不断延伸,做大做强。
为了摆脱纺织领域重要原料PX和PTA受制于人的局面,恒力集团决定向上游石化产业挺进。从一匹布到一滴油,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到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恒力在短短数年间就完成从化纤织造到产业链中游的化纤生产再到上游的石化炼化全产业链布局。如今的恒力集团,不仅拥有苏州、宿迁、大连、营口、南通、泸州、榆林七大产业基地,还拥有全球产能最大的PTA工厂、全球最大的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和全球最大的纺织企业。
这几天,在江苏连云港徐圩港区的盛虹石化液体化工码头,盛虹石化公司生产的5000吨丙烯腈产品,即将通过海运发往浙江宁波的下游厂家。据了解,盛虹集团是一家国家级创新型高科技产业集群集团,其生产的丙烯腈、EVA(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丁二烯……听起来很生涩的产品,却都是工业生产的“中流砥柱”,关乎汽车、家电、纺织、光伏、橡胶、板材、医疗等诸多下游行业企业。其自主研发的EVA光伏料产品填补国内空白。2018年投产后, 该企业在EVA光伏料国产产品市场占有率骤升至20%,EVA产品国内价格也从之前的14000元/吨,下降至12500-13000元/吨,大幅降低了光伏产业原材料成本,盛虹石化也随之成为国内最大的EVA光伏料生产商。
此外,由盛虹集团和东华大学牵头创建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 瞄准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该创新中心聚酰胺纤维、无锑纤维、阻燃纤维三个项目,都进入到成果转化阶段。
“科技之丝”链接未来
在传统丝绸大放异彩的同时,吴江的“科技之丝”也在日益崛起。
光电缆是吴江传统优势产业,目前有各类光电缆出口企业近百家,其中亨通集团、通鼎集团、永鼎集团连续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其发明专利数量、标准制定参与度、技术研发能力、智能制造水平都处于行业领先位置。如,亨通集团研发出了光通信海洋领域很多关键核心技术;通鼎成立未来信息技术研究院,其智慧安监项目完成首版软硬件开发,无线专网项目完成1.4G基站射频单元研发;永鼎研制的国内首根高温超导消磁电缆测试成功。
近日,记者走进亨通集团光棒车间,看到一根根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吊在拉丝塔上,棒身上端呈柱形,下端呈锥形,末端拉出眯眼才见的细丝。
享通集团研发人员介绍说,这就是制造光纤的核心原料——光纤预制棒。“光棒”一直被视作光纤金字塔顶端的产业,特别是预制棒,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质量和利润。
据介绍,亨通集团自主研发的超大尺寸光棒,拉丝长度全球第一,相当于从北京到上海往返7个来回。目前,亨通生产的光纤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5%以上,中国每4公里光纤中就有1公里由亨通生产,整个吴江生产的光纤光缆更是占了全国市场的40%。
不仅如此,亨通自主研发的G.654和G.652低损耗高强度海洋光纤光缆完成深海测试,一举打破国外海底光缆制造商的垄断,为中国海底通信系统推向国际市场奠定了基础。为顺应5G时代的到来,亨通采用超低耗关键技术,形成100G通信系统光纤、接入网光纤、海洋光纤和400G大容量通信系统四大系列产品与解决方案,并相继推出5G拉远光缆、新型天线、数据中心用MPO光缆等产品及解决方案。
求新求变中见证高新力量
智能生产流水线、智能生产车间、智能生产工厂……近年来,无论是在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兴产业的生产线,机器人代人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把丝绸文化精神融进骨子里的吴江企业也积极在信息化浪潮中,以灵气、硬气和生命张力求变求新。
近年来,吴江通过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实现机器换人,人均生产率提高了两倍,智能化转型无疑成为这座城市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行走在恒力化纤FDY纺丝车间里,几乎看不到纺织工人忙碌的身影。因为这里建有国内首套全流程数字化智能纺丝装备,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系统实现对设备运转、质量数据等实时监控和远程监测,在工人的辅助巡视下,机器人和自动流水线通过软件连接进行“对话”,从而完成生产。与此同时,恒力集团搭建了“云纺织”大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了各工序之间数据资源的快速整合配置。
中达电子(江苏)有限公司则致力于用自动化取代人工操作、目视管理系统,可实时管理各类信息流。“线上操作工,主要是承担重复性劳动,现在这一部分的劳动力已经由机械化手臂所代替,工厂的劳动力也由最初的四五万人减少到两万人。”工作人员介绍说。
生产工装夹具起家的苏州博众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转向投身智能化装备的研发和集成应用,短短几年间便实现从单机自动化设备到智能流水线,再到智能工厂、服务型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的转型。
在该公司展厅里,记者看到智能移动底盘、银行引导机器人、室内递送机器人、室外安防机器人、体温监测机器人等诸多产品。在“BOHHOM智能无人咖啡吧”展台,研磨、冲泡、装杯,炫酷的机械臂自动完成泡咖啡全过程。“用户附近下单,随到随取。”工作人员说,“未来,类似各种智能服务场景,都可个性化定制实现。”
在以智能工业优化存量的同时,吴江正在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增量,大力引进大数据、软件信息、金融、新型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在两根丝之间擘画转型升级的新篇章。
今年以来,吴江坚持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扎实推进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招商工作。1-6月,吴江区共签约项目71个,总投资975亿元,其中内资51个,总投资807.4亿元;外资20个,总投资23.94亿美元。项目涵盖5G开发应用、集成电路、医疗、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