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粤港澳会计业“续约”:凝聚粤港澳共识,合力打开国...
“最近三年,我们感受到大湾区的发展确实在提速。目前我们的跨境业务占比已达约1/3,还有很多跨境服务需求正在对接中,相信跨境业务比重很快会突破50%。”12月11日,在《粤港澳会计师行业发展战略协议(2024)》(...
创新
-
智能无人开采:能源供应的硬核力量
“知道它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4月9日,谈及智能化无人采矿,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枣泉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翟文,对着记者连说几个“没想到”。 大年初三,枣泉煤矿收假复工的日子,不料新冠疫情将一部分回老家过...
北京启动医务社工试点 拟于2025年覆盖全市医疗机构
发布时间:2020/10/27 财经 浏览:368
近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印发了《关于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6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邀请相关专家对《意见》进行解读。
《意见》提出,2020年北京市将在部分综合性医院和儿科、精神卫生、肿瘤、康复等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到2022年,逐步在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医务社会工作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会工作者;到2025年,实现全市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全覆盖,服务体系基本完善。
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
什么是医务社会工作者?
医务社会工作者是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是聚焦解决患者心理、社会层面的问题,并接受过专业训练、有专业价值理念和方法的全职工作人员。
“不同于医护人员,医护人员重在治疗患者生理上的疾病,医务社工则聚焦解决患者心理、社会层面的问题;不同于志愿者,医务社工接受过专业训练,有专业价值理念和方法,是全职工作人员,在服务项目中,志愿者可以作为其助手协助工作。”北京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高小俊称。
近年来,北京市一些医疗卫生机构在医务社会工作领域有所实践。
首都儿科研究所党委书记刘中勋介绍,首都儿科研究所现有专职医务社工3人,服务覆盖18个临床科室,每年服务患儿超过1万人次。
“为协助患儿及家长解决对疾病的恐慌、对医院环境不适等问题,医务社工围绕患儿需求,运用社工专业方法,提供个案和小组服务。”刘中勋表示。
刘中勋告诉记者:“医务社会工作者能满足患者和患者家属需求,提升诊疗效率,普及大健康理念。我们对社工专业的需求量还是挺大的。”
高小俊表示,通过对全市15家医疗机构及其他4省市23家单位的比较研究发现,发展医务社会工作,不断完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对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专家称,医务社会工作有利于改善医疗服务,强化人文关怀,促进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同时,有利于践行大健康理念,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据悉,下一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将联合有关部门推动《意见》落实落地,启动医务社会工作试点工作,探索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成熟经验和模式;培育服务示范项目,推出一批有创新、可复制、能推广的医务社工服务项目;加强专业人才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既懂社工专业知识,又懂医学常识的复合型人才。
桥梁:连接患者需求与外部资源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疾病康复中心主任程嘉介绍,2019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社工接待个案200多例,提供个案管理服务1000多人次。
“对资源的评估、寻找和利用是社工个案管理服务中的重要一环。社工是社会政策的推介者。”程嘉表示。
会上,她分享了一个临床案例:
小全(化名)20岁时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父母由于病耻感带他离开了原来的城市,在北京租房靠打工维持生计。在新住处,小全母亲担心邻居知道儿子生病,不让小全出门。小全描述自己的生活是“吃饭、吃药、睡觉”三部曲,而且一直持续了5年时间。小全母亲曾表示,只要不复发,宁愿养他一辈子,但又担心自己离世后小全无依无靠。
通过门诊宣传,小全一家了解到社工提供的康复服务。社工引导小全母亲正确认识疾病,并介绍她参加家属联谊会。看到其他患者康复的状况,小全母亲逐渐对小全的康复有了信心;社工指导小全母亲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全独立生活的技能,从洗衣、买菜、做饭等方面入手制定日常实施计划;针对小全与人接触时的紧张情绪,社工与小全反复进行角色扮演,并参加了社工带领的社交技能训练团体。
经过几个月训练,曾经处处受母亲照顾的小全慢慢开始承担家务劳动,还在餐厅当上了服务员。
清华长庚医院医务社工部部长张蕾表示,医务社会工作使医疗过程顺利进行,增强患者和家属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刘中勋指出,医务社工除了链接社会救助外,还积极链接社会资源,与社会组织合作,策划、落地服务项目,提升医院人文环境
专家表示,总体看,医务社会工作域制度机制不健全,专业人才短缺,服务专业性有待提升,社会认知度不高,与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迫切需要在制度层面予以支撑,以促进其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卫生健康需求。
《意见》的发布旨在弥补上述短板。《意见》明确了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岗位设置、人才来源、专业人才的晋升渠道、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及其发展的保障机制等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