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粤港澳会计业“续约”:凝聚粤港澳共识,合力打开国...
“最近三年,我们感受到大湾区的发展确实在提速。目前我们的跨境业务占比已达约1/3,还有很多跨境服务需求正在对接中,相信跨境业务比重很快会突破50%。”12月11日,在《粤港澳会计师行业发展战略协议(2024)》(...
创新
-
智能无人开采:能源供应的硬核力量
“知道它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4月9日,谈及智能化无人采矿,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枣泉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翟文,对着记者连说几个“没想到”。 大年初三,枣泉煤矿收假复工的日子,不料新冠疫情将一部分回老家过...
长沙-科技创新高地加速崛起
发布时间:2018/09/11 新闻 浏览:859
近年来,长沙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创新理念从“小科技”向“大科技”转变,创新主体从“小众”向“大众”转变、资源配置从“小投入”向“大投入”转变,通过“协同创新、企业集聚、平台打造、人才引领”四轮驱动,长沙正快速崛起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地。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下放市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明确在长高校、科研院所,如需申请长沙市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需明确单位、科研团队、科技人员相应的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从而推动在长高校、院所“三权”改革。《长沙市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操作规程》,落实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不受当年单位工资总额限制,不纳入工资总额基数”的政策。鼓励市属国有企业对在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权激励。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扎牢成果转化生根之基。 2018年全市各级财政共安排科技专项资金预算24.82亿元,比2017年增加9.12亿元,增长58%,其中2018年市本级科技专项资金预算4.68亿元,比2017年增加1.5亿元。2017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24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35%,较上年度提高0.23%。出台了风险补偿资金、贷款贴息、科技保险补贴、上市挂牌资助、投融资平台补助等系列支持政策,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2017年,全市27家商业银行科技支行、科技贷款专营机构共向56家企业发放科技贷款50.5亿元。成立了30亿元的长沙光大科技创新产业基金,1亿元的融资续贷基金,3亿元的“长沙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天使投资基金”,1亿元的“长沙市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近3年,通过调整专利质押融资贴息补助,推动90家企业、运用596项专利实现质押融资14.7亿元。
强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构筑科技创新动力之本。 全面完成长沙市紧缺急需和战略型人才“3635”计划,累计发放安家补助费1.2亿元。2017年发布“1+5+27”的人才新政;建立了5家海外联络站,招才引智延伸到欧美;新政实施一年来,引进含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科技创新人才73人,新落户高校毕业生户56529人,认定303名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海外专家160多人,引进培育军民融合高层次人才31名;发放人才创业担保贷款1260万元,发放人才补贴1.98亿元。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实施“工业科技特派员”计划,鼓励在长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在市内企业兼职从事研发工作,派遣专家105名。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挖科技创新活水之源。 育苗式企业培育机制逐步铺开,在全市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强基工程”, 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的研发投入予以10%的普惠性补贴。投入补贴6731万元。对技术创新示范性小微企业给予奖励。2017年长沙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789家,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94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82家。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首破万亿,达到1144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511亿元,占GDP的比重超过33%。全市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到198.7亿元,较2016年增长23%。全市企业申请专利23983件,同比增长39.79%;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2012件,同比增长54.2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7.08件,居全国省会城市第六。
夯实企业科技创新平台,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支持企业自建或共建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研发平台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支持。目前,全市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05家、省级研发平台523家、市级研发平台481家。引进设立了18家市外高校驻长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了47家院士专家工作站和28家公共技术平台;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湖南省大学科技产业园、中南大学科技园建设稳步推进;实施“众创空间星火工程”、“企业孵化强基工程”、“创业基地提升工程”,共支持1.67亿元。打造军民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长沙市人民政府、国防科大、中国电子等多方联合共建长沙军民融合先进技术研究院,按照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管理模式,整合创新资源,建立地方与军队院校、军工央企更加紧密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体制。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奏响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之音。 积极推进“中国制造 2025 ”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实施了加快支柱优势产业智能化转型、推进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协同创新及产业化、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等7大专项行动。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总数达到330家,其中9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11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数量在中部省会城市中遥遥领先。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长沙工业云、三一根云等一大批服务商资源。聚焦22个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20名市级领导担任“链长”,进一步建链、强链、补链,打造一批产业竞争高地,成功引进了伟创力智能制造产业园、中国电科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产业园、京东无人车智能产业基地、蓝思智能机器人等重大项目。
加大专利申请和管理力度,筑牢知识产权保护之盾。 2017年,长沙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城市、国家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城市和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实现国家4项改革创新工作集成式落地的城市。近3年,全市申请专利98397件,年均增长27.88%;其中申请发明专利45593件。申请发明专利6421件,占比23.94%。截至目前,全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8.55件,居省会城市第6位。2015至2017年,共接收各类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8439件,立案并办理知识产权侵权假冒案件1956件,结案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