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高新区(滨江)永葆创新创业激情 做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排头兵

新闻

【限时特惠】小米RedmiBook 16 2024:政府补贴立减20%,轻薄商务新选择! 【限时特惠】小米RedmiBook 16 2024:政府补贴立减...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一款高性能、轻便且价格亲民的笔记本电脑,无疑是学习、办公和娱乐的理想伙伴。小米R...

财经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复苏主攻六方面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复苏主攻六方面

21日,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这是...

创新

发挥技术优势 主动参与抗疫 发挥技术优势 主动参与抗疫

传递信息助力抗疫,支持企业线上运营,开放直播与行业融合……快手科技第一时间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向武...

  • 智能无人开采:能源供应的硬核力量

    “知道它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4月9日,谈及智能化无人采矿,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枣泉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翟文,对着记者连说几个“没想到”。 大年初三,枣泉煤矿收假复工的日子,不料新冠疫情将一部分回老家过...

高新区(滨江)永葆创新创业激情 做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排头兵

发布时间:2018/10/27 新闻 浏览:939

近日,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行业总决赛画上圆满句号。这不仅是一场科技创新领域的重量级赛事,更是杭州高新区(滨江)创业创新生态圈的一次生动演绎。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是全国范围内历史最久、规格最高、参与面最广的创新创业赛事。在浙江,国赛互联网行业总决赛已经举办了四届,不过,大赛具体承办地从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桐乡“移师”杭州高新区(滨江),还是第一次。
为什么是高新区(滨江)?
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在总决赛开幕式上用三个“契合”作出回答:创新创业,契合高新区(滨江)的本质基因;互联网行业,契合高新区(滨江)的主导产业;而双创大赛,契合高新区(滨江)的梦想期待。
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显示,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281.3亿元,同比增长13.3%。1-9月,全区新办工商注册企业6509家,增长10.9%。
“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
在2016年的B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言犹在耳,字字铿锵。前不久,杭州市召开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动员大会,正式吹响了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的号角,始终致力于先行先试、率先发展的高新区(滨江),在奔向一流的道路上,时刻保持着创新创业的激情。
强大的创新创业号召力
昨晚,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行业总决赛上,入围的211家成长企业和71家初创企业通过半决赛的精彩比拼,产生出16强成长企业选手和6强初创企业选手。最终,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深圳市加推科技有限公司和杭州二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从22强中脱颖而出,分获初创组和成长组第一名。此外,来自高新区(滨江)的企业杭州小码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也在大赛中获得了成长组第三名。
据了解,总决赛的获奖者,除了可以获得大赛组委会提供的相关资金、政策、服务支持外,对于符合杭州高新区产业导向并最终落地的参赛项目,高新区(滨江)将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将结合“5050”人才政策、招商政策、产业政策等给予重点扶持。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众创空间和最强的众扶平台。本届大赛从今年4月启动,报名共计31136家企业,较上一届增长10.6%。
据统计,今年全国成长企业组报名共计21162家、初创企业组报名共计9974家。大赛共设立37个省级赛区,覆盖了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地企业报名积极踊跃,为区域双创发展增添了活力。双创火炬薪火相传,“点亮”全国各个角落。
除行业总决赛相关赛事外,在5天的赛期中,大赛组委会还组织了创业辅导、大企业对接、参观考察、展览展示等活动。通过几天的行程安排,前来参赛的广西路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龚木英对高新区(滨江)的创业环境非常向往,“滨江在高新技术方面产业集聚,能够为创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我们是抱着学习的心情来参赛的。”龚木英表示,希望能够通过这次比赛,更多地了解滨江企业孵化政策,以期公司落户滨江。
强劲的创新创业“基因”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如今,年轻的高新区(滨江),为“自古繁华”的杭州接续上了全新基因——天堂硅谷。
詹敏说,天堂指的是杭州,硅谷代表的是创新。
在高新区(滨江)新华三的展览大厅里,有一面专利墙,其电子屏上,记录着新华三的专利申请总量——9235项,且这个数字仍在翻新。这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不断创新。
再将视野放大,新华三的发展,正是高新区(滨江)产业发展面貌中的一个范例。
有数据显示,该区每年的专利申请量有15000件左右,万人发明的专利拥有量超过300件,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13%左右。
杭州高新区(滨江)在高新区“国家队”中一直能取得好成绩,始终得益于支持创新、鼓励创业、褒扬成功、宽容失败的特有文化。从创新开始实现水到渠成的创业,源自高新区(滨江)的基因天成。
高新区(滨江)发源于互联网,得益于互联网,当下的数字经济,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城市数字化布局,紧扣产业链布局,紧盯关键要素布局,打造了完整高效的产业生态体系。
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这座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多项指标达到了世界级。据悉,新华三承担了大桥90%以上的IT基础架构建设,并在“数字化大桥”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多方面的数字化技术创新,为三地的无缝衔接和高效协作提供了高速稳定的信息网络和高度可靠的业务系统。
像新华三一样比肩国际一流,参与史诗级项目建设的企业,在高新区(滨江)并非一枝独秀,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安恒信息等行业领军企业都集中在数字产业领域。高新区(滨江)的产业,数字经济作为主导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83.5%。
浙江引以为傲的“产业新四军”——阿里系、海归系、高校系和浙商系都率先在高新区(滨江)崛起和发展。短短二十几年,在这片创新创业沃土上,42家上市公司、104家新三板企业、70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33家国家重点软件企业均在此聚集。
强力的创新创业“磁场”
在高新区(滨江)的物联网小镇,去年已投用的13个重点产业项目的亩均产值就达到了3.9亿元。小镇里的一条2千米左右的物联网街上,集聚着千亿产业。
走出物联网街,穿过江南大道再往北走,新建成的滨江物联网产业孵化器已经通过验收。其实不只物联网小镇,高新区(滨江)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孵化器,而这里又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和产业大平台。目前,该区国有孵化器面积60万平方米,全区可供孵化面积250万平方米,累计向区外输出科技型企业超过1200家,平均每天新注册的企业30家左右。
在钱塘江南岸的海创基地,一家名为杭州持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刚刚在第五届中国(杭州)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崭露头角, 这家有着科技基因的男装定制公司,已经在布局新零售生态链,除了湖滨银泰IN77的线下门店,公司计划在明年5月前,陆续开设5家线下体验店。
“之前,我们的企业是从5050计划创客梦工厂的两个工位上建成的。”创始人邱泽西说,得益于高新区(滨江)“5050计划”的政策扶持,企业拿到了人才补贴、研发费用补贴,享受到房租减免政策等近60万元。
高新区(滨江)支持像邱泽西一样的创业者,坚持“从一张桌到一间房、一层楼、一幢楼,再到一个园区”的企业培育机制,截至8月底,全区认定瞪羚企业296家,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6%。
本月中,在北塘河畔,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正式启动,高校将信息板块落地高新区(滨江),是看中了产业集聚效应,实现强强联合,高新区(滨江)则是把目光放在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上,强化源头供给。
据悉,该校研究生院预计会在2020年建成招生2500人,主要布局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工科方向。由此可以预见,届时,一大批人工智能专家、量子信息方面的人才将在北塘河畔成长起来。
高新区(滨江)一直在坚持一个理念: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项技术,组建一个公司,融到一笔资金,就能造就一个产业。
再用更高远的目光向前看,北塘河畔今后诞生起来的,也许是一项项新技术,更可能是技术求新、密集度高的产业集群。
把人才搞得多多的,把技术搞得棒棒的,高新区(滨江)一以贯之,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了更多内涵——把孵化搞得实实的、把企业搞得强强的、把产业做得大大的,把环境建得美美的,把改革抓得紧紧的。
詹敏说,一言以蔽之,就是以好生态支持好产业。
高新区(滨江)对不同人才、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以及不同类别的平台,予以不同的尽可能精准的服务支持,推出了1+X产业政策体系;把人才引进和培育作为“双创升级”的根本立足点;加强技术与资本深度融合,搭建多种形式服务企业的功能性金融平台;注重人产城融合发展;对优秀项目的落地,提供从家庭到工作全方位的支持。
如今,高新区(滨江)人才引进“磁吸效应”凸显,据悉,今年1-9月,高新区(滨江)引进各类人才26805人,同比增长21.85%,创历史新高。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