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我国提前实现到2020年 单位GDP排放强度承诺

新闻

【限时特惠】小米RedmiBook 16 2024:政府补贴立减20%,轻薄商务新选择! 【限时特惠】小米RedmiBook 16 2024:政府补贴立减...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一款高性能、轻便且价格亲民的笔记本电脑,无疑是学习、办公和娱乐的理想伙伴。小米R...

财经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复苏主攻六方面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复苏主攻六方面

21日,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这是...

创新

发挥技术优势 主动参与抗疫 发挥技术优势 主动参与抗疫

传递信息助力抗疫,支持企业线上运营,开放直播与行业融合……快手科技第一时间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向武...

  • 智能无人开采:能源供应的硬核力量

    “知道它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4月9日,谈及智能化无人采矿,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枣泉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翟文,对着记者连说几个“没想到”。 大年初三,枣泉煤矿收假复工的日子,不料新冠疫情将一部分回老家过...

我国提前实现到2020年 单位GDP排放强度承诺

发布时间:2018/11/22 新闻 浏览:903

科技部日前发布的“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显示,我国碳减排成效明显,排放增速逐渐降低,已提前实现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承诺。同时,生成了国际首套2017年30米分辨率全球土地覆盖数据集,可为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决策支撑。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是中国加入地球观测组织(GEO)以来第七度发布该报告。”国家遥感中心主任王琦安表示,2018年度报告继续关注全球生态环境热点问题和全球热点区域,选定“‘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现状与态势”“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全球大中粮油作物生产形势”等3个专题开展监测分析。
其中,“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专题是2018年新拓展的专题。报告充分发挥我国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TanSat)技术优势,结合多源遥感数据,监测分析了2010-2017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时空分布格局,生成了国际首套2017年TanSat全球叶绿素荧光产品,分析了全球及重点地区碳源、碳汇的时空分布状况,探讨了全球碳源、碳汇变化的驱动机制,可为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提供有效的科学数据,对落实减排成效和有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报告显示,2010-2017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呈上升趋势,且与前40年相比增速不降反增,表明自签订京都议定书以来,减缓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抑制全球变暖目标并没有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仍需全球共同努力。
据了解,由于积极采用了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与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等措施,中国碳减排成效明显,自2013年以来增速基本为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6%,已提前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承诺。虽然成绩显著,但中国仍是碳排放大国,减排压力较大。“下一步,要加强科技创新,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能源结构调整,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王琦安说。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专题是对2015年与2017年度该专题的延续与深化,评价了部分互联互通重大工程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成国际首套2017年30米分辨率全球土地覆盖数据集,揭示了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态势和动因,探讨了沿线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模式,可为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决策支撑。
报告显示,2000-2017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大部分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基本稳定,无显著退化现象;“海上丝绸之路”人工岸线、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天然林地逐渐减少,生态脆弱性加剧;经济走廊沿线32个国家公园的生态状况整体表现优良,超过八成的国家公园生态状况变化趋势稳中向好,景观结构完整性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专题至今已连续4年发布。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产量约28.35亿吨,较2016年增产1.8%。其中,中国大宗粮油作物产量约为5.30亿吨,同比减产1.8%。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