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粤港澳会计业“续约”:凝聚粤港澳共识,合力打开国...
“最近三年,我们感受到大湾区的发展确实在提速。目前我们的跨境业务占比已达约1/3,还有很多跨境服务需求正在对接中,相信跨境业务比重很快会突破50%。”12月11日,在《粤港澳会计师行业发展战略协议(2024)》(...
创新
-
智能无人开采:能源供应的硬核力量
“知道它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4月9日,谈及智能化无人采矿,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枣泉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翟文,对着记者连说几个“没想到”。 大年初三,枣泉煤矿收假复工的日子,不料新冠疫情将一部分回老家过...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技术让早籼稻不再难吃
发布时间:2019/10/26 新闻 浏览:612
早籼稻不好吃,“虾后稻”种植农户更为重视“虾”,都已不是新闻。不过,24日,记者从湖南农业大学获悉一个好消息,该校陈光辉教授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专用水稻适宜品种筛选及其标准化生产技术”,研发出了“早专晚优”“虾后稻”两项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能有效解决上述两大问题。项目通过了湖南省水稻产业体系和水稻产业指导组现场评议,专家认为,该技术有望为南方稻米产业供给性结构优化、品质提升、节本增效和绿色高产高效提供支撑。
“早专晚优”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主要创新集成了品种选配、种子优处、病虫综防、节肥抗倒等关键技术,有效解决了双季稻生产中存在的早籼稻食味品质较差、直接食用价值低、市场应用前景小、晚稻适应品种少、产量和品质难保证等技术难题。与传统双季稻生产相较,亩平可减少水稻种子用量2公斤以上、减少除草剂使用量2/3以上、减少化肥使用量1/3以上,同时亩增稻谷8公斤,每亩实现节本增效500元左右。早籼稻加工成鲜湿米粉,不仅提升了其食用价值,还能每亩新增产值2000元左右。
“虾后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则破解了稻虾综合种养田内农民“重虾轻稻”的难题。这一“虾后稻”机插生产技术,与原有的直播相比,可实现亩平减少杂交水稻种子用量1公斤左右、减少除草剂使用量2/3以上、减少农药使用量1/2以上,同时延长小龙虾收获上市时间15—20天左右。计算下来,每亩可增产稻谷50公斤以上、增小龙虾上市产量20—25公斤,折合亩均增加纯收入12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