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粤港澳会计业“续约”:凝聚粤港澳共识,合力打开国...
“最近三年,我们感受到大湾区的发展确实在提速。目前我们的跨境业务占比已达约1/3,还有很多跨境服务需求正在对接中,相信跨境业务比重很快会突破50%。”12月11日,在《粤港澳会计师行业发展战略协议(2024)》(...
创新
-
智能无人开采:能源供应的硬核力量
“知道它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4月9日,谈及智能化无人采矿,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枣泉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翟文,对着记者连说几个“没想到”。 大年初三,枣泉煤矿收假复工的日子,不料新冠疫情将一部分回老家过...
北斗“三步走” 服务全球时代全面开启
发布时间:2020/06/30 新闻 浏览:425

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摄
本报记者 李争粉报道
6月23日9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暨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经过30多年“三步走”的北斗系统正在为世界上半数以上的国家提供北斗服务。根据规划,到2035年,我国将建设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综合时空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为人类走得更深更远作出中国贡献。
北斗系统“三步走”
从上世纪80年代提出设想,到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几代北斗人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走过了北斗系统建设“三步走”的发展历程。业内专家表示,北斗系统建设的“三步走”,是结合我国在不同阶段技术、经济发展实际提出的发展路线。
第一步,建设北斗一号系统,又叫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实现卫星导航从无到有。
1994年,北斗一号系统建设正式启动。2000年,我国发射2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北斗一号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2003年,我国又发射了第3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进一步增强系统性能。北斗一号系统的建成迈出了探索性的第一步,初步满足了中国及周边区域的定位、导航、授时需求。
据了解,当时采用的是有源定位体制。即用户需要发射信号,系统才能对其定位,这一过程要依赖卫星转发器,所以有时间延迟,且容量有限,满足不了高动态的需求。但北斗一号巧妙设计了双向短报文通信功能,这一通信与导航一体化的设计是北斗的独创。
北斗一号的建成使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由此我国也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全球第三个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第二步,建设北斗二号系统,从有源定位到无源定位,区域导航服务亚太。
2004年,北斗二号系统建设启动。北斗二号创新构建了中高轨混合星座架构,到2012年,完成了14颗卫星的发射组网。14颗卫星中,有5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5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4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
据了解,北斗二号系统在兼容北斗一号有源定位体制的基础上,增加了无源定位体制。即用户不用自己发射信号,仅靠接收信号就能定位,解决了用户容量限制,满足了高动态需求。
北斗二号系统的建成,不仅服务中国,还可为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短报文通信服务。
第三步,建设北斗三号系统,实现全球组网。
2009年,北斗三号系统建设启动。到2020年,完成30颗卫星发射组网,全面建成北斗三号系统。这30颗卫星中,有3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和24颗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
此次发射的卫星,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也是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的收官卫星。业内专家表示,经过一系列在轨测试入网后,我国将进行北斗全系统联调联试,在确保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能指标优异基础上,择机面向用户提供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导航授时服务,以及星基增强、短报文通信、精密单点定位等特色服务。
北斗三号系统继承了有源定位和无源定位两种技术体制,通过“星间链路”(即卫星与卫星之间的连接“对话”)解决了全球组网需要全球布站的问题。北斗三号在北斗二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性能、扩展功能,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授时、全球短报文通信和国际搜救等服务;同时在中国及周边地区提供星基增强、地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和区域短报文通信服务。
目前,北斗的服务由北斗二号系统和北斗三号系统共同提供,2020年后,将平稳过渡到以北斗三号系统为主提供。
从立项论证到启动实施,从双星定位到区域组网,再到覆盖全球,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历经30多年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自我超越的建设发展之路,建成了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服务性能最高、与百姓生活关联最紧密的巨型复杂航天系统,成为我国第一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空间基础设施,为世界卫星导航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全球民众共享更优质的时空精准服务提供了更多选择、为我国重大科技工程管理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自古以来,北斗七星就是中国人辨明方向、把握时节的标志。如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织就天网、闪耀浩瀚星空,将引领我们的梦想和脚步走向更远的前方。
据了解,目前北斗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农林渔业、气象预报等领域。
在交通运输领域,北斗系统可为车辆安全行驶护航。业内专家介绍,北斗系统可为车辆提供实时的位置和速度信息,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内的北斗终端设备可以记录行车信息,得出车辆行驶的里程、速度、行车时间、路线等信息,防止出现超速或疲劳驾驶等危害安全的违规驾驶情况发生。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660万辆道路营运车辆、5.1万辆邮政快递运输车辆、1356艘部系统公务船舶、8600座水上助导航设施、109座沿海地基增强站、300架通用航空器应用了北斗系统。在首架运输航空器上也安装使用了北斗系统,实现零的突破。”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孙文剑说。
在武汉知音湖畔的一处空地上,火神山医院拔地而起,10天建成一座医院。疫情下,令人叹服的“中国速度”背后,离不开远在天边的北斗系统“助攻”。即使场地环境复杂,北斗系统也能实现高精度定位、精确标绘,为建设火神山和雷神山两座医院争取时间。
前不久,北斗系统在珠峰高程测量中再次大放异彩。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卫星测量是珠峰测高的重要一环。在珠峰峰顶,GNSS接收机能通过卫星获取平面位置、峰顶雪面大地高等信息,并将大地高程换算成海拔高程。
此外,从共享单车定位、燃气泄露监测,到“地沟油”的全程监管、智慧养老的救助警报,北斗系统正在加速走进日常生活。目前,在中国入网的智能手机中,已有70%用上了北斗系统,北斗系统高精度及北斗辅助快速定位用户数已突破5亿。
服务全球时代全面开启
今年5月,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将近3450亿元,同比增长14.4%,预计2020年产业总产值将超过4000亿元。
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北斗系统。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港口管理,缅甸的土地规划、河运监管,老挝的精细农业、病虫灾害监管,文莱的都市现代化建设、智慧旅游……北斗系统的开放与共享,给他国人民带来了改善生活的科技之光,这是中国创新惠及全球、造福人类的一个生动诠释。
“北斗系统的应用只受到想象力的限制。北斗全球系统建成后,无论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北斗都会向你提供满意的服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北斗三号系统全球星座部署已经完成,“中国的北斗”也将真正成为“世界的北斗”,为全球用户绘就一个更加智能、更加便捷、更加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 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