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大国创新活力从何而来?科体改革给出答案——五年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展纪实

新闻

皇派门窗416品牌日圆满举办,高端品牌发展之路再升级 皇派门窗416品牌日圆满举办,高端品牌发展之路再升级

立足新时代人居诉求,皇派门窗以隔音之名,推动门窗产业高端品牌的发展之路!2024年4月16日,皇派门窗“...

  • 隔音风向标 致静新未来!皇派门窗416品牌日战略发...

    在城市高速转速的生活模式下,人们似乎被裹挟进了一场永不停歇的交响乐中。一方面,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带来了噪音污染,据2023年生态环境污染举报统计,噪声扰民问题占比高达59.9%,各类嘈杂声音让人难以静下心来。...

财经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复苏主攻六方面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复苏主攻六方面

21日,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这是...

创新

发挥技术优势 主动参与抗疫 发挥技术优势 主动参与抗疫

传递信息助力抗疫,支持企业线上运营,开放直播与行业融合……快手科技第一时间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向武...

  • 智能无人开采:能源供应的硬核力量

    “知道它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4月9日,谈及智能化无人采矿,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枣泉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翟文,对着记者连说几个“没想到”。 大年初三,枣泉煤矿收假复工的日子,不料新冠疫情将一部分回老家过...

大国创新活力从何而来?科体改革给出答案——五年来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1/05/25 新闻 浏览:285

  科技日报记者 刘垠

  编者按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2016年“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五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总书记嘱托,爱国求实、迎难而上,不断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创造辉煌业绩。本报今日起推出系列报道,回顾这五年科技界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实践和成效,进一步坚定创新自信,汇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 我国将在国家重大研发任务中全面推行“揭榜挂帅”机制!近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年首批启动的重点专项中,若干专项设立了揭榜挂帅榜单任务。不设门槛、充分赋权、压实责任、限时攻关,意在通过改革大幅提高国家科技计划整体创新绩效。

  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迈出的新步伐,只是我国在科技体制领域锐意改革的一个缩影。

  “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

  这五年,从全国“科技三会”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技体制改革勇挑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通过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对多年制约创新的老难题动真刀,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这五年,科技体制改革不负众望、向纵深推进,我国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政策设计和改革方案,强化放权、减负、激励,成果转化、资源开放共享等初步实现改革目标,科研人员获得感和积极性显著增强。

  这五年,我国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和学术生态,“破四唯”在重点领域全面展开,人才评价不“唯论文”、不看“帽子”,加快建立突出质量贡献绩效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

  布局顶层设计 改革向纵深推进

  “‘十三五’以来,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在全国两会前的国新办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科技体制和治理改革更加深化,创新体系更加健全,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形成了科技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国家安全等各方面有力支撑的局面。

  重点领域科技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创新创业“新生态”渐已成型。而这一切,还得从科技体制机制的主动破圈说起。

  时间倒回至2014年,这一年科技体制改革重拳频出,改革政策密度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直面科技资源分散、重复、低效的老难题,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明确,我国将分散在各部门近百项科技计划优化整合为5大类,建成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此次改革首次提出政府不再直接管理科研项目,转而抓战略、抓规划、抓布局、抓监督,将项目管理交由专业机构负责,强化了资源统筹和战略聚焦。

  时间来到2015年,为业界熟知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炉,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十方面143项改革任务。值得注意的是,这张科技体制改革的“施工图”以台账形式,明确提出了每一项改革任务的具体成果、牵头部门和完成时限。

  而今,五年期已到,改革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王志刚给出了答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143项任务全面完成。同时,一些改革举措已成为国家的法律、政策,在全社会如何推动创新方面形成了一些新的共识。

  放权减负激励 持续优化创新环境

  2016年,同样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值得纪念的一年。

  “科技三会”召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集结号。

  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明确从经费比重、开支范围、科目设置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松绑+激励”的措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备受各界关注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此后的改革也亮出了直击痛点的硬核举措。比如,简化预算编制,提高间接费用比例,加大人员绩效激励力度;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经费更好为“人的创造性”服务,等等。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成为科技体制改革一以贯之的重要着力点。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5年的376万人年增长到2019年的480万人年,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速涌现。

  五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硬招实招,不断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成就感。

  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全面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奖励不少于50%奖励科研人员等措施,2019年3000余家高校院所科研人员获得的现金和股权奖励达到53.1亿元。

  聚焦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科研人员反映突出的问题,实施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科研人员获得感在各项简政放权举措中名列前茅。

  出台破除“唯论文”、“SCI至上”不良导向的硬措施,“破四唯”在科技、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全面展开,改革完善院士制度……

  在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的同时,我国还以“零容忍”的态度加大对科研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和公开曝光,推动作风学风实质性改观。

  43个部门建立了联合惩戒机制,建成覆盖全国的科研诚信信息系统;科技部第19号令《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明确将“打招呼”“走关系”等请托行为列入违规行为,之后,针对评审请托行为亮出了更具体、明晰的刚性处理措施。

  出实招见实效 完善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

  五年来,我国实现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

  五年来,一批“叫得响、数得着”的科技成果彰显了改革带来的创新活力:量子信息等科学前沿领域斩获重大成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一批国之重器建成运行,载人航天、移动通信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

  然而,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直面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们还要以更深层次改革破解束缚创新的难点、堵点,让创新的引擎全速发动起来。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有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王志刚在《人民日报》撰文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还存在短板,有些改革举措落实还不到位,整体创新效率需要提高。

  针对上述问题,王志刚在两会部长通道上透露,要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这个重点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包括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新型举国体制,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力量、科技任务组织者的作用等。

  与此同时,以科研评价为抓手,持续推进已经进行的各项改革,包括给科研人员减负、营造良好生态、良好作风学风,以及如何能够使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形成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强大科技支撑。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