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technolog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创新 > 首个区块链本科专业来了,既教知识也教实操

新闻

【限时特惠】小米RedmiBook 16 2024:政府补贴立减20%,轻薄商务新选择! 【限时特惠】小米RedmiBook 16 2024:政府补贴立减...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一款高性能、轻便且价格亲民的笔记本电脑,无疑是学习、办公和娱乐的理想伙伴。小米R...

财经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复苏主攻六方面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复苏主攻六方面

21日,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这是...

创新

发挥技术优势 主动参与抗疫 发挥技术优势 主动参与抗疫

传递信息助力抗疫,支持企业线上运营,开放直播与行业融合……快手科技第一时间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向武...

  • 智能无人开采:能源供应的硬核力量

    “知道它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4月9日,谈及智能化无人采矿,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枣泉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翟文,对着记者连说几个“没想到”。 大年初三,枣泉煤矿收假复工的日子,不料新冠疫情将一部分回老家过...

首个区块链本科专业来了,既教知识也教实操

发布时间:2020/04/01 创新 浏览:361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申报的“区块链工程(080917T)”获批2019年新增审批专业,是全国首个“区块链工程”本科专业。

  “区块链工程”专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专业旨在培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区块链技术基本理论和区块链项目开发方法,具有区块链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区块链项目管理与实施能力和在实际应用环境下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的能力,未来能在区块链项目系统设计开发、区块链项目管理、区块链系统服务等领域发挥创新纽带作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学科交叉,计算机知识是基础

  区块链的关键技术是多类计算机技术新型应用模式创新的结果,涵盖了分布式计算存储、点对点传输网络、加密算法、共识算法、智能合约等,涉及的学科门类众多,因此在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上离不开学科交叉融合。

  区块链专业相关负责人说,区块链涉及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信息与通信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专业的理论与技术,实施学科交叉融合是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时尤为注重的一个方面。

  记者在培养方案上看到,该专业设置了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课程、区块链核心技术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区块链专业特有课程、区块链行业应用课程四个板块。

  “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课程与区块链核心技术相关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是将原来分散在多个专业中的课程,整合到区块链工程专业中。”该负责人介绍,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课程包括操作系统、数据结构和算法、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区块链核心技术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密码学、分布式系统与存储、信息安全、P2P(个人对个人)网络、分布式一致性算法等。

  “区块链工程专业特有课程是新开设的,包括区块链原理、共识算法开发、智能合约开发、区块链应用开发、区块链算法、区块链平台开发、区块链虚拟机等。”该负责人说,为了能进一步培养既懂区块链底层技术、又懂区块链架构和行业应用开发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还与企业结合开设一些区块链行业应用课程,包括金融、供应链管理、公共服务、医疗、教育就业等。

  产教融合,精准对接行业需求

  近年来,从政府到行业都十分重视区块链技术和应用的发展,工信部、中国通信研究院、腾讯、智联等机构相继发布区块链技术、区块链行业应用、区块链人才需求白皮书,分别对区块链技术、区块链应用和人才需求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解析。

  作为全国首个“区块链工程”专业,很多东西都没有经验模板可以借鉴,如何布置教学资源以满足社会人才培养需求,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尽管我校是国内第一个设置‘区块链工程’专业的大学,但包括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众多国内外大学早前已经开设了区块链相关课程或实验室。”专业相关负责人说,国内外区块链教育先行者的经验,以及产业和行业专家、学校现有相关专业专家的建议,都为该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长期聚焦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该负责人介绍,学校积淀了大批专业背景深厚的师资队伍和精良的实验仪器设备,在学科专业支撑上奠定了扎实基础。

  “教师队伍的构成更加丰富,既有来自校内各学科的专职教师,也有来自研究机构和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尤其是加大从行业企业聘请教师参与指导实践教学的力度。”该负责人强调。

  “建设区块链工程专业,是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挑战,服务国家及区域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该负责人说,该专业以新工科建设为重要抓手,紧密对接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布局,为区域经济社会提高产业竞争力、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对加快培养更多新产业、新技术、新经济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探索价值和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韩梦晨)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