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industry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产业 > 青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新闻

【限时特惠】小米RedmiBook 16 2024:政府补贴立减20%,轻薄商务新选择! 【限时特惠】小米RedmiBook 16 2024:政府补贴立减...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一款高性能、轻便且价格亲民的笔记本电脑,无疑是学习、办公和娱乐的理想伙伴。小米R...

财经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复苏主攻六方面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复苏主攻六方面

21日,北京市文化改革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这是...

创新

发挥技术优势 主动参与抗疫 发挥技术优势 主动参与抗疫

传递信息助力抗疫,支持企业线上运营,开放直播与行业融合……快手科技第一时间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向武...

  • 智能无人开采:能源供应的硬核力量

    “知道它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4月9日,谈及智能化无人采矿,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枣泉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翟文,对着记者连说几个“没想到”。 大年初三,枣泉煤矿收假复工的日子,不料新冠疫情将一部分回老家过...

青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发布时间:2019/08/02 产业 浏览:570

作为“中华水塔”“三江源”,保护生态是青海的头等大事。在日前进行的“中华环保世纪行”采访中,青海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李旭东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提高的情况下,通过生态保护、水源涵养、面源污染控制等,青海省外流水系长江、澜沧江和黄河干流水质优良率达100%;出境水资源量保持稳定,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青海每年向下游输出620多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惠及我国20个省区及东南亚5国。而湟水河被称为青海的“母亲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全省近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以上的工矿企业分布于湟水河流域,在工业污染得到治理的同时,生活面源污染问题日益凸显。青海牧民多,秋冬季结束放牧回到定居点后,产生的污水量大;冬季温度很低,导致生化污泥生物活性降低,污水处理能力下降。
在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的支持下,利用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国家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等在湟源县污水厂实施提质增效技术改造。项目负责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克非说,通过改造氧化沟工艺、更换曝气系统、投加高效低温菌种等,在不改变原污水厂布局、不新增占地的情况下,湟源县污水处理厂排放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由于排水口下游的湟水河扎麻隆断面要求达到地表水II类水质标准,通过处理工艺持续创新,除总氮外,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已达地表水IV类标准。
截至目前,青海省建成污水处理厂52座,实现了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全省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70万吨/日。
青海近90%的国土属于禁止和限制开发区,为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牧还草等措施。牧民放牧的牛羊少了,收入也随之减少。如何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让牧民担任生态管护员就是其中的一项探索。截至2017年,澜沧江源园区国家公园共落实生态管护员岗位7752名,实现了园区内有户籍牧民“一户一岗”。
“杂多”是藏语,意为扎曲河源头,而扎曲是澜沧江的正源。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年都村党支部书记罗军说,他家在2007年放牧牦牛180多头,如今减少到80多头,不过,生态管护员的岗位每月为他家增收1800元。“我每天上午10点左右出发巡山,至少步行5公里。”在巡山过程中,罗军的主要任务是保护野生动物,防止盗猎和破坏草场;沿途清理生活垃圾,监测水源等。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生态环境好了,狼、熊等野生动物数量也大幅增加,人兽冲突在加剧。昂赛乡管护站副站长才旺多杰说:“牧民家的牦牛经常被熊、雪豹等吃掉,最多的一家曾损失过24头牦牛。”
2015年,昂赛乡户均损失牦牛4.6头左右。为缓解人兽冲突,杂多县政府、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及牧民共同出资设立了“人兽冲突保险基金”,前两者各出资10万元,牧民每头牛投保3元,共筹集23万元。截至目前,园区内共登记人兽冲突伤害事件222起,兑现损失补偿22万余元。
玉树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毅说,玉树已进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阶段,但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当地农牧民生活水平亟待提高,需科学分析研究政策导向、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从国家、省、州层面分别立法,涉及到国家投资建设范围、农牧民生产生活保障、人兽冲突化解方法等,以保障三江源地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