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粤港澳会计业“续约”:凝聚粤港澳共识,合力打开国...
“最近三年,我们感受到大湾区的发展确实在提速。目前我们的跨境业务占比已达约1/3,还有很多跨境服务需求正在对接中,相信跨境业务比重很快会突破50%。”12月11日,在《粤港澳会计师行业发展战略协议(2024)》(...
创新
-
智能无人开采:能源供应的硬核力量
“知道它厉害,没想到这么厉害!”4月9日,谈及智能化无人采矿,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枣泉煤矿党委书记、矿长翟文,对着记者连说几个“没想到”。 大年初三,枣泉煤矿收假复工的日子,不料新冠疫情将一部分回老家过...
小米同时研发两款车,首款车预计 26 万-30 万元起售
发布时间:2023/01/06 汽车 浏览:115
小米造车有了关键进展。《晚点Auto》独家获悉,小米第一款车为中型溜背式轿车(内部代号Modena摩德纳),分为两个版本,价格未定。
据了解,目前内部在讨论的方案是:一个版本定位26万-30万元区间,另一个版本在35万元以上。
两个版本的小米汽车在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方面有所不同。其中一个基于主流的400V平台,搭载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智能驾驶方面采用了供应商大陆提供的5R1V(5个毫米波雷达、1个摄像头)多传感器融合方案——与2021款理想ONE的技术路线一致。
价格高的版本基于800V高压平台,搭载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预计可实现15分钟充电80%。智能驾驶方面搭载英伟达OrinX芯片,配置激光雷达,算法由小米自研。
两个版本的车机系统均采用高通下一代智能座舱芯片(8295芯片)。该芯片目前尚未量产,预计今年下半年在集度ROBO-01上首次搭载。
据接近小米的知情人士,小米还在研发第二款量产车(内部代号Lemans勒芒),计划2025年推出。这款车与摩德纳同平台,但电驱动系统为三电机,电控软件由小米自研。第一款车的电控软件来自供应商联电和汇川。
小米2021年3月宣布造车,第一款车计划2024年一季度上市,目前处于样车试制试验阶段。12月中下旬,两个版本的“摩德纳”已经被拖车运往黑龙江漠河等地进行冬测,以验证极寒气候条件下车辆的性能、耐久性和可靠性。
按照计划,小米的试制试验阶段将会持续到明年中旬,之后在北京亦庄工厂进行试生产准备。顺利的话,第一款小米汽车有可能在今年底能发布。
今天,小米创始人雷军在小米汽车开了一场全员会,他表示自己对产品很有信心,“这辆车一定会大火,唯一担心的是电池价格如果再涨,我们可能就变成超级豪华车了。”
雷军说,不断有人劝他赶紧放弃做车,觉得这是个万丈深渊。但他认为,百年赛道,晚几年不是事儿。重要的是热爱汽车,是技术为本。
“把这两件事情抓住,我觉得胜利终将属于我们。”他说。
他感叹,做汽车真是烧钱,“我原来一直觉得李斌花钱快,入场后发现我们花的速度也不慢。”小米造车两年来,研发费用和工厂建设花了60亿,到第一辆车交付时,大概要花180亿元。如果算上渠道建设、营销推广还要再花100亿元,加在一起300亿元花出去了。
午夜下班,去“刷”六环
今年54岁的雷军依旧勤奋,每天8点上班,深夜才离开公司。他曾在内部表示,自己50%的精力花在小米汽车上,2022年的目标是试驾100辆车。
一位小米汽车的员工回忆,有次雷军向朋友借了一辆豪车,第二天要归还了,他就晚上12点下了班去“刷六环”。
100多辆车里面,既有雷军自己的、向朋友借的豪华车,也有普通员工开的大众车型。小米汽车的总部位于北京西北五环外的小米科技园,与小米集团在一处办公。2019年搬到这里的时候,雷军曾动情地形容为“北漂买房”。造车之后,他经常到地下车库“溜达”,看员工们都开什么车。看到感兴趣的,他会在飞书上问:“这个车是谁的?能不能借我开几天?”
2021年3月,小米宣布造车,雷军说他将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他是小米汽车业务的CEO,同时也是“产品经理”型的CEO,深度参与到产品团队里面。
雷军打造爆品的方法论和营销理念对一代互联网人影响深远,但汽车并不是他熟悉的产品。为此,他正努力补课,要把自己训练成一个合格的汽车产品经理。
小米汽车的产品团队目前由副总裁于立国“暂管”。于曾任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北汽极狐事业部总裁,2021年10月加入小米汽车,是小米汽车北京地区的“政委”,负责对内的综合管理及对外的政府关系等工作。去年9月,于立国接替前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负责产品部。李肖爽从北京前往上海,负责供应链。
一位小米汽车的内部员工评价,于立国在产品部的角色主要是统筹,与雷军紧密沟通,“有点像总裁办的角色。”产品部门的一号位是雷军。
雷军造车的产品理念集成了小米做手机的经验。在所有的产品细节中,设计是他很看重的元素之一。2010年雷军创立小米手机,组建了8人的创始团队,其中有2个是设计师。“我在组建团队的时候就想过,我们一定要靠设计制胜。”雷军后来回忆。
小米汽车的设计团队位于上海,负责人李田原2016年加入宝马i/M部门,是宝马iX、i7两款车的主设计师。2021年9月,雷军曾发布小米造车团队的第一张合影,其中唯一一个汽车行业的成员就是李田原。
设计风格上,雷军主张从世界顶级的豪华车中汲取灵感。去年5月,5辆色彩艳丽、造型张扬的超跑在小米科技园停成一排,雷军带着团队鉴赏豪车,路过的员工纷纷掏出手机围观。
对跑车的研究甚至影响到小米手机的设计思路。小米13上市前夕,雷军发微博称,他最近两年花了很多时间研究车,认为每款跑车的设计都很惊艳,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颜色,比如“法拉利红”、“布加迪蓝”、兰博基尼的“明艳黄”、奔驰AMGGTR是“绿魔”,迈凯伦的“水泥灰”。
“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把跑车的设计和创意更好地应用到手机上。”雷军说。小米13手机的机身便使用了这五种颜色。
在“互联网造车”刚刚兴起的时候,蔚来、理想、小鹏的创始人是以“颠覆者”的形象出现在大众面前。但雷军面对传统汽车工业的巨头表现得非常谦虚。去年十一,雷军晒出自己的假期书单:总共12本汽车企业和人物传记。
他看的第一本书是保时捷创始人的外孙、大众集团传奇掌门人费迪南德·皮耶希的自传《汽车和我》。他喜欢保时捷的设计,而大众汽车获得大众市场的故事,对小米最有借鉴意义。
他还用老一代汽车人的故事鼓励自己,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读书笔记。他分享的第一段笔记,是保时捷911的设计师费里·保时捷的一句话:“当我环顾四周,始终无法找到梦想之车时,我决定亲手打造一台。”
在1月5日的内部会上,雷军也分享了这句话,说小米也有同样的想法。“我们也想做一辆dreamcar。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车、热爱车。”
性价比的前提是,产品足够好
2022年12月,第一款车的主研发工作即将收官,雷军召集小米汽车部的高管在北京开了一次复盘会,他让高管们带着用户思维重新看一下产品,是否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高管们在现场讨论后,并没有得出肯定的结论。于是,这场讨论一直持续到现在。各部门重新审视用户需求,核算成本。目前雷军尚未最终拍板,内部在讨论的方案是——一个版本26万-30万元区间、另一个版本35万元起售。
这并不是和“米粉”群体最匹配的市场,但在这个市场,小米更容易做出足够好的产品。
在《小米创业思考》中,雷军把1908年上市的福特“T型车”称作“现代商业史上的第一款爆品”。他说爆品源于大众需求,“要找到用户普遍的痛点,给予超预期的满足,再用极致性价比击穿行业惯性。”性价比的前提是产品足够好,而不是单纯的价格低。
雷军反思,小米之所以会在2015年-2016年陷入低谷,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硬件的理解不够、研发基础薄弱,加上“战事”紧张,导致产品越来越多,却不再“酷”了。
2022年11月,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超过了33.8%,其中20万元以内的大众市场红利最明显,但这个市场同样竞争最激烈,传统的燃油车品牌依旧强势,新能源车市场则几乎全部被比亚迪占据。比亚迪秦、元、宋、海豚的纯电动车和混动车,月销量都在2万台以上,其中比亚迪宋11月的销量突破6万台。
大众车市场规模效应显著,产量大的车企可以把硬件成本压到最低。刚刚起步的小米汽车,很难与比亚迪拼性价比。更何况,第一款小米汽车还承担着为品牌扛旗的重任。
往上看,35万-50万元中高端市场总量小,德系三强在燃油车市场的地位稳固,造车新势力内卷激烈。小米在汽车领域的研发起步较晚,积累较少,很难与蔚来、理想、小鹏拼技术领先性。面向中高端市场做产品,也不符合雷军技术普惠的经营理念。
综合来看,20万-35万元市场的产品相对少,且用户对价格的敏感度没那么高,对小米而言相对更友好。
但这个市场也并不缺乏爆品。特斯拉Model3、ModelY,起售价格已经降到26.6万元、28.9万元。比亚迪汉、海豹,月销量也在2万台以上。小鹏P7、极氪001,去年也卖出了5万辆以上。
《晚点Auto》了解到,小米第一款轿车对标特斯拉Model3,追求尺寸、各方面性能都比Model3强。这与小鹏P7的定位几乎一致。小鹏E平台项目负责人、副总裁徐吉汉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Model3刚刚上市的时候,小鹏就买来这款产品分解研究。
P7让小鹏跃上了20万-30万元价格带,但随着Model3一次次降价,ModelY和更多竞品推出,去年的销量也在逐渐下滑。
酷的产品距离爆品还差一个条件,雷军在书中总结为“令人惊喜的价格”。他表示这与商品的绝对价格无关,“有理由的低价”或“有理由的高价”都可以。
对小米而言,前者可能比后者更难。去年锂电池等零部件成本上涨,新能源车企普遍上调了售价,至今碳酸锂价格仍在50万元一吨,相比于2年前上涨了7、8倍。如果把电池包做到100kWh,成本要11万-13万元,而电池成本大概要占到整车的三分之一到一半。2018年IPO的时候,雷军把“小米硬件综合净利润率永远不会超过5%”写进了董事会决议里,但小米汽车即便贴近成本定价,也很难把“酷”的产品做便宜。
快速前进、谨慎扩张
在内部讲话中,雷军称小米汽车过去两年,最大的优势是“集团的支持”。这让小米汽车可以“心无旁骛,按照原定的计划坚定地推进”。
集团的支持,首先是在资本寒冬中提供资金。小米宣布造车时雷军曾宣布,未来10年要在小米汽车投入100亿美元,首期投入100亿人民币。过去两年,他称小米在研发和工厂方面总共花了60亿元,到第一辆车交付的时候,大概会花掉180亿元。
团队建设方面,小米汽车目前2000余人,核心高管有一半是从小米集团转岗。
从股权上看,小米汽车目前还是小米集团的全资子公司,16级以上的员工能拿到小米汽车的期权。对内,相当于集团的一级部门,在飞书上显示的名称是“汽车部”。
《晚点Auto》了解到,汽车部下设十几个二级部门。其中与整车研发相关的部门主要在上海,整车硬件、体系运营的负责人来自吉利,动力部门负责人来自联合电子,智能制造部门负责人来自麦格纳。
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供应链三个部门由小米技术委员会主席叶航军、小米前副参谋长于锴、前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负责,向雷军汇报。
产品部、综合管理部、设计、市场部的负责人来自汽车行业,他们也向雷军汇报,负责人于立国、李田原和周钘分别来自北汽极狐、宝马和上汽通用五菱。
财务、人力资源等职能部门,目前由小米集团统一管理。汽车的销售团队也在集团内,向小米合伙人、总裁卢伟冰汇报。
小米汽车有7位管理人士直接向雷军汇报,加上小米集团的9人,直接向雷军汇报的多达16人。
截止到目前,小米汽车总共2000余人。而第一批新势力人员规模都已经上万,蔚来近3万人,理想近2万人,小鹏一万余人。接近小米的人士称,小米汽车对规模的扩张相对谨慎,一方面是由于小米去年初开始集团战略收紧,放慢了扩张节奏。另一方面,小米需要的人才可能确实不好招。
两位在小米汽车面试过的人士称,和新势力相比,小米给出的薪酬包没有太大诱惑力。一位人士表示,小米汽车的一些部门会招聘资深的业务专家做基础开发工作,他们同时还要向小米集团转岗过来、可能没有专业背景的上级汇报,这样的组织设计让他感到犹豫。
2021年10月,雷军在Twitter上说起,电动车行业进入成熟期时,世界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我们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并且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竞争将是残酷的。”
雷军今天还提到了米粉,他说每次看到米粉骂自己还是会感到黯然神伤,而米粉肯定是小米汽车最核心的支持者;他还特意提到了小米的4.6万名员工。
对于雷军来说,他必须拼尽全力,打一场“必赢之战”。小米汽车不是一家初创公司,它背后是整个小米集团,是正在衰弱的手机市场,是4.6万名员工的重托。他没有退路。